[点此加课题群]☞分享课程赚零花钱
小学作文口语表达方法课例研究
朱淑敏 上海市嘉定区曹王小学
〔摘要〕“口语表达”是学习语文的难点,是学习书面表达的第一步,也是评价学生语文能力水准的重要标志。不少学生的语言表达体现出一种共同的困境,就是不会表达或多少带有一定固定套路模式,看不到学生有自己特点的表达。我们的研究基于这些困境,改变教师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方法:我愿说,热点破冰“表达困境”;我学说,多元打开“表达困境”;我会说,扶梯走出“表达困境”;我爱说,评价升华“表达困境”。
〔关键词〕表达困境 口语表达 课例研究
引言
语文课培养的是人文素养,是为了提高人的语言鉴赏力、语言交流等方面能力。“口语表达”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难点,是学习书面表达的第一步,也是评价学生语文能力水准的主要标志之一。小学语文经过多年课程改革的推行,语文学科本质内涵已得到了关注,但就整体而言,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效率偏低的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,不少学生的语言表达表现出了一种共同的困境,这就是学生不会表达或多少带有一定固定套路模式,看不到学生有自己个性特点的表达。
这一现象的出现,容易引起学生对口语表达的匮乏感与厌烦情绪,引起教师的职业倦怠,继而会影响语文课作为陶冶情操、激发思维、促进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学科力量的发挥。我们的课例研究基于这口语表达的困境,尝试改变教师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方法。
一、我愿说,热点破冰“表达困境”
“表达困境”第一点,就是解决学生无话可说,说相同的话。引导学生体验观察生活,找到自己的表达内容。学生开口说的话,若不是自己想说的话,就自然表达不出真实生动、富有情感、丰富与个性化的语言,也不可能建构起学生自己的语言体系。我们常常见到孩子们的话:“假”,说假话,写假事;“空”,内容空洞,不实在,不具体;“大”,小孩儿说大人话,无童心童趣;“套”,千人一面,没有个性和特点,几乎是从一个模式里走出来的;“抄”,一段一段甚至整篇地抄写别人的作文。让学生们想说出自己的话来,这是打破“表达困境”的第一个突破点。
那么孩子们真的无话可说么?不想说么?不,往往他们不知从何说起,他们往往没有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。小学生毕竟都是成长中的“孩子”,要表达的主题只有适合学生的口味,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,才能真正俘获孩子的心。还原教学的儿童化原则,顺应儿童成长规律,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保持一颗童心,去感受孩子的生命与生活这两大主题,选择孩子们喜爱的话语,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,才是解决师生话语困境的好办法。
爱生活,找到表达的源头,生活是语言的发源地,语言是对热爱生活的表达。第一节课例《舌尖上的中国》,视频激趣,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各样的美食,一种发自内心对美食的渴望。这一片段不仅触动了同学们的味觉,起了暖场的作用,还激发了同学们交流的欲望,很多同学说很嘴馋。馋嘴下,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,说北京烤鸭,小笼包,大闸蟹等等。这样的话题,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,在相互的交流中触碰与分享,获得了彼此对生活不同的观察点。
爱生命,触摸表达的质地,而有质地的语言表达与孩子们的丰富深度的生命体验息息相关。第二节课我们安排了《出生的故事》。课堂视频中白嫩粉红婴儿的一声啼哭,抓住了所有孩子们的心,感受了生命诞生一刻的喜悦,不由联想起自己出生的那一刻,激发孩子们对出生一刻无尽的喜悦与想象,心中的表达已是在沸腾地涌动着。
第三节课的视频录制了一个真实的学生自我讲述的“出生的故事”,那女孩绘声绘色地描绘自己出生时的故事,自己名字的由来,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,拉近了课堂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,让学生更觉亲近,敢于说,愿意说。
生命与生活两大主题,与孩子的成长及语言表达都是密不可分的。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回归于儿童生命,回归于儿童生活,回归于儿童内心的声音,引导孩子们到生活中去寻找自己话语的源头活水,去表达自己对生活,对生命的热爱之情,从小有一种对生命与生活大爱大美之情的胸怀。
二、我学说,多元打开“表达困境”
有了说话的源头活水,那么怎么说呢?“表达困境”第二点就是解决学生有了自己的话头,如何说的困境,也就是如何借助于各种修辞手法来进行丰富表达。孩子是有着天资个性差异的,生活体验也不尽相同,为了生成孩子丰富生动的语言表达,我们运用多元化的方法。
第一,多种措辞方式并用,摆脱单一抽象逻辑的束缚,利于小学语文教师正面处理实际中的问题,更好地与学生沟通。课例《舌尖上的中国》,分类指导怎么说。通过分别出示南翔小笼、重庆香辣蟹、盱眙龙虾、北京糖葫芦的介绍和图片,从外形、颜色、香气、味道等方面来介绍各个美食,学生从中明白介绍美食不仅可以从外形、颜色、香气、味道等方面来说,还可以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,比喻、排比、拟人的修辞手法。通过这一指导,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就知道怎么说,怎么写了。
第二,教师口语表达的示范。当教师的话语兼有了文学味和生活味,那么这样的语言才是教师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,才能真正感染学生,避免话语困境的不断复现。课例《舌尖上的中国》,教师范文引路让学生知道怎么说、敢说。教师的范文给学生指明了方向,同时学生也能感觉到,老师的作文虽然好,但是自己跳一跳也能够达到这个水平。
第三,引导孩子亲身的体验。学生如何说得更为深切生动呢?课例《出生的故事》从体验的多元进行表达,课前让学生回去向父母了解自己出生时的情况,甚至有的孩子还带来了自己出生时的一些小物品,拿着东西,再来回忆父母的叙述,更能触景生情,故事讲述起来也更加的生动、感人,体悟深刻。
第四,对比提取加工信息。在口语表达中,如何将信息进行有条理、适当的处理?课例《出生的故事》从教学环节上,让学生“比较倾听,提取信息”,从两次音频的对比中,试图让学生发现不要只是简单地把基本信息连起来说,而是学习处理出生基本信息,在比较和想象中说清楚自己的出生信息中的特点,比如:体重可以联系当时自己的外貌,身高可以联系出生时形体的大小。充分利用视频多种加工信息为范例,力图实现在听与说中,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。
口语表达的多元化原则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语言学、措辞学,并认识到提高措辞修养、锤炼语言的重要性。核心问题是树立语文教师的“言说”意识,只有如此语文教师才会自觉改变教学话语的单调、枯燥、乏味的现状。
三、我会说,扶梯走出“表达困境”
“表达困境”第三点就是指导说什么,能够说清楚后,如何说得更好,说出自己个性化的语言,初步形成自己的表达方式。口语表达要向书面表达靠拢,教师有多个角度口语表达的示范,学生学习从各种方式与角度去说,可如何说得自如,说得完整,建构起自己说的体系呢?
口语表达的过程让学生认识自己,完善自己,提升自己。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规律,把语言规律化解在表达与作品里,培养学生饱满有内涵,有自己个性特点的语言。学生重在掌握语言的规律,举一反三,触类旁通。同时关注情感体验,关注自我语言生成、自主表达。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。
我们为学生架构一些表达的扶梯。课例《舌尖上的中国》,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知识和技能,提供表达支架,缓解写作坡度,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,经过阶梯与循序渐进的训练,使学生的语感更为丰富,能够说好“自己”。表达扶梯:
第一次课例后,我们感觉到一节课完成这样的表达扶梯,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太大了,对于整个表达扶梯来说,整体性很强,但较为粗糙,学生不好把握口语表达的细节。
第二次课例中,我们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,精简口语表达的目标,设计了如下三步表达扶手:
观察出生证,提取信息,填写“小叶片”,完成“生命树”,这些环节较为简洁,学生能够很好完成信息提取,故事初步构成,但是生动个性的故事仍感觉不够,口语表达的扶梯已具备指导性,更应具备生动丰富性。
第三次课例中,仍旧是设计三步表达的扶梯,更关注了具体的口语表达的引导,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了自主发挥的空间。这体现在课内向课外,从仿造到创造,教师不断提升,发展学生思维,发展学生语言。
三次课例后关注教学过程变易问题的设计。变易问题在我们的课例研究中,就是相同的范例,变化其中的一个,让学生对比,哪种方式更好。如在《出生的故事》,可以先听只有信息的,再听有故事的,让学生知道有故事的会更好听。
任务1:请大家写出故事1的第一段都写了哪些内容?并用一句话概括;再写出第二段写了哪些内容?并用1句话概括。按照老师给出的提示说:
教师在ppt上示范此图,填的内容,教师示范1个或者2个。学生的学习单用空的。
任务2:请大家写出,故事2的第一段都写了哪些内容?并用一句话概括;接着写出第二段写了哪些内容?并用1句话概括。按照老师给出的提示说。
任务3:请大家比较故事1与故事2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。
任务4:完成3个任务以后,跟同伴交流自己的看法。
任务5:请你概括地说一下故事3都讲了哪些内容。
任务6:故事2与故事3有什么相同与不同?你认为哪个更好一点?为什么?
这样的变异设计,加上图标的设计,学生更容易把握表达的方式与要点,进行自我表达的练习。
四、我爱说,评价升华“表达困境”
这三节课例,我们都关注了学生学习积极情绪的激发,在积极情绪激发的过程中不断关注学生认知与表达的提升,借助多种方式进行即时评价,增强学生自我表达的自信心。
第一节课例《舌尖上的味道》点评同伴作品,是学生最爱做的事情。同样的题材,通过深思熟虑自己写了一遍,这时候再看同伴的作文,好与不好,非常有感触。根据老师出示的标准,点评起来不会漫无边际,而是有据可循。
第二节课例上,我们基于低年级学生的学段特点,借助孩子的“出生证明”,让他们在阅读之后提取重要信息,做到说“对”话。用“四叶草”“生命树”的妆点,一方面是帮助学生回顾信息,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动起来,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。学生兴高采烈跑上讲台,纷纷在“生命树”上贴上自己的“四叶草”,由衷地表达自我成长的自豪与快乐。
第三节课例上,教师通过录音激发思路,录像激励想象,图片激活思维,示范激情表达。关注到了学生表达的起点,指导学生由浅入深,从简到难,输入、输出双轨运行,每一步都用自身幽默风趣的语言点评、引领着学生的步步感觉与富有自我特点的表达。
这三次课例研究冲破语文课的“话语困境”,一方面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无论是解读作品还是组织课堂教学,都要有一种联系生活的意识,引领学生发现生活的美。另一方面教师要锤炼自己的语言,当教师的话语兼有了文学味和生活味,才能真正感染学生,避免话语困境的不断复现。
参考文献:
[1]魏田.微练笔:架起阅读与习作的天桥[J].小学语文,2013,(9).
[2]郑长虹.习作起步与微格练笔的“美丽邂逅”[J].小学语文教与学,2013,(5).
[3]管建刚.精彩对话是这样“炼”成的[J].小学语文教与学,2013,(9).
[4]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.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(2011年版)[S].北京: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2.
〔朱淑敏 上海市嘉定区曹王小学 201800〕
*课例小组成员:刘清华、韩乘乘、姚晓燕、周广宁。
本文来源:《上海教育科研》 2017年第2期P79-82页
网络环境下的课例研究
作者:谢忠新 编
中小学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
作者:吴伦敦,苌虹
课例研究,我们一起来:中小学教师指南(第二版)
作者:胡庆芳 著
教师怎样做“个人课题”研究(【按需印刷】)
作者:祝庆东
教师怎样做小课题研究 高效助力教师专业化成长
作者:徐世贵,刘恒贺 著
"教师如何做课题 大夏书系(一本让教师成功申报课题、通过开题论证、应对中期检查、写完结题报告、推广课题成果的实战指导书)"
作者:李冲锋著
[学习视频课程]☞分享课程赚零花钱
课题研究系列视频课程:study.163.com/u/wuhaiyun
特别说明: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您通过公众号联系删除,感谢分享!
☞课题研究新手教程汇总
☞手把手教你免费下载文献资料
☞核心素养文章与讲座汇总
☞小课题研究公众号资源汇总导航
☞论文撰写与发表专题文章汇总
☞行动研究专题文章汇总
☞课题申请书撰写专题文章汇总
☞中小学各学科参考选题汇总
打包8门课程只需150元,学完得100元微信红包!
↓↓↓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加入课程享超值优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