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来故乡连着胃,美食自然家乡好。
对于常年漂泊在外面的游子来说,家乡的一片芥菜叶、一碗小炒肉、一块霉豆腐、一勺番薯粥……总是在味蕾上翻呀翻,如同哪吒闹海,而心止不住随着思绪飞回了故乡,飞到了家里。比如香辣爽口的炒粉,就是游子回味无穷的美食,每每提取就会口舌生津,犹有香味缭绕。每当有人回故乡在群里晒美食,总能泛起片片涟漪,勾起无穷的回忆。
早些年从我寄居的都市坐绿皮火车,常在凌晨抵达故乡——赣西小城萍乡,即使寒风呼啸,或是小雨淅沥,也不急着回家,喜欢来到车站广场边找个小摊坐下来,吃碗炒粉解解馋,再慢悠悠回家。
城市已沉睡,小摊生意火。广场南面有个夫妻摊子,在此经营多年,味道正宗,待客真诚,每次都会闻香而去。夜幕下,摊边炉火通红,男人的脸映照得愈发红光。女人洗菜涮碗,两张八仙桌收拾整洁干净,灶台边的竹筐里盛着晶莹白嫩的湿米粉,还有细长的豆芽、油亮的青菜,及大小罐子装的各种调料。
老板,来碗炒粉!好嘞。男人笑着应答,转身忙开了。麻利洗净铁锅,用锅铲在黄色搪瓷盆里挖点猪油,在锅里旋上一圈,油在锅中渐渐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,迅捷敲个鸡蛋下去,“嗞”的一声,一股浓烟腾空而起,鸡蛋的香味霎时随夜风弥散,扑鼻而来。待鸡蛋煎成荷包蛋,便从油中捞出,放入碟子里。随手从竹筐里抓把绿豆芽和小白菜扔进锅中的剩油里,快速翻炒,忽听见“轰”的一声,满锅一片红光,火舌四溢,张口乱舔,男人宛如战场上坐镇的将军,不慌不忙将锅端起翻炒几下,火片刻不见了。这时抓把米粉入锅,继续翻炒,抽空加点酱油上色,最后撒进盐、味精、干辣椒粉和葱,搅拌几下,倒进前面炒好的荷包蛋,满锅快速翻炒均匀,让鸡蛋与粉相依相偎,味道全浸透到粉中,至此,这道萍乡正宗的米粉就炒好了。如果喜欢吃肉,也可放点肉丝在里面同炒,还有人喜欢加点火腿肠或擦菜(雪里红)里面,味道会各不相同。
出锅的米粉倒入白色的碟子里,香气袅绕,白中带黄,黄中泛绿,绿中见红,诱人食欲。迫不及待地夹点粉入口,满嘴生香,嚼劲弹牙,爽口通透。 “雪沫乳花浮午盏,蓼茸蒿笋试春盘。人间有味是清欢。” 想必当年苏轼写这诗时就是这种心境,这种口感。在异乡日思夜想的炒粉,今晚终于踏在故土品尝到了,过了口舌之瘾,暖了思乡的胃,更真切地找到了回家之感觉啊!
萍乡——地处赣湘边界,背倚南昌,坐东朝西,素有“湘赣通衢”、“吴楚咽喉”之称,饮食习惯大多与湖南人相似。家乡人和湘人吃炒粉有几百年之历史。炒粉之粉是粳米或晚米磨成的粉,早先全靠人工加工,现在用机器加工,自然方便多了,可口感却大不相同。这种食之方便的炒粉,起始仅流行于乡下农家,主要是种田做小买卖走远路,食了当饱经饿,充满“下里巴人”的味道,是上不了正席的,只能在农家瓦舍飘香,栖息在路旁小铺叫卖。先前农家都不富裕,没有过多的油来炒粉,只要在锅里炒熟,再加点辣椒、擦菜就行。
“风翻白浪花千片,雁点青天字一行。”到过萍乡的人都知道,有条蜿蜒秀丽之河流经城里,亦与萍字沾边,名曰萍水河。这条今天看似不起眼的河,最早称为“渌水”,发源于风光旖旎连绵起伏的杨岐山。明清时期,萍水河边修筑了城墙,建造了码头,沿岸四处是炒粉铺子。河面上微风飘荡,香气诱人;河岸上吆喝声声,生意兴隆。船工行到此,再忙也要吃碗炒粉再走。船上商贾贵人更是经不住炒粉的诱惑,争相上岸,找家熟悉的铺子,要碗炒粉,辣得满头大汗,辣得胃口大开,辣得浑身是胆,再从从容容上船走四方。
打猎营生的萍乡上栗麻石人李畋,身高八尺,从小霸得蛮不信邪,更是不怕辣,酷爱吃炒粉,常是炒粉里一片红。吃完这热辣辣香喷喷的炒粉,让他养成了爱捣鼓的习惯。他将葛洪炼的火药丹奇妙地装在竹筒里,点燃引火线后竹筒炸开会发出巨响,他便因此发明了最原始的爆竹。后经他不断改进革新,使鞭炮让更多的人接受并推广,他也成了鞭炮的祖师爷。由此可见,吃辣炒粉能给人灵感,给人胆量,催人发明创造。
有个祖籍江西的叫的人,喜欢食辣,。这个湖南后生有句口头禅:不吃辣子不革命。十年间,他10次来萍乡,每次从湘潭坐一天火车后的他,提着简单的行李,出了萍乡火车站,穿过石板铺就的街道,来到街边的店铺里,吃上一碗滚烫香辣的炒粉,路上的疲惫顿时消除了,浑身是劲地投入革命工作。,他特意向弟弟推荐过这道美食。,但还是十分喜欢吃萍乡的炒粉,只是每次都让店家少放点辣椒。秋收时节暮云愁,。1927年秋天,,在火车站旁熟悉的店铺里,吃完香辣滚烫的炒粉后,直奔安源张家湾,举行了震惊中外的秋收起义。
萍乡这道普通而又平凡的炒粉,不仅养育了故乡人,还为中国革命做过贡献,养育了革命者。,就喜欢吃香辣的炒粉。后来,他们在党的领导下,成功组织了安源路矿大罢工。,成为中国工运史上一次著名的。,来到安源矿当工人后,就是喜欢吃炒粉,直到参加革命。他在后来艰难的革命生涯中,常提起萍乡的美食,尤其是萍乡香辣有劲的炒粉。
岁月如梭,白驹过隙。故乡乡亲们的生活富裕后,早先炒粉一直用的是茶油,后来试着用猪油炒炒,发现味道大不一样,配上各种调料,又香又甜,渐渐流行开了。想不到过去这道“下里巴人”的炒粉,竟成了故乡传统的特色小吃,还进了赣菜谱。
2014年,在“舌尖上的萍乡”十大名菜评比暨萍乡美食小吃创意大赛中,萍乡炒粉获评萍乡“十大创意美食小吃”之一。
如今,炒粉之于萍乡人,犹如热干面之于湖北人。清早,萍乡河上微风起,炒粉店前人头涌,两根油条配碗热腾腾香喷喷的炒粉,吃得满脸油汗,辣得浑身通透,饱嗝连连,这就是家乡人一天生活的开始。
[ 长思想的芦苇公众号 第195期 ]
推荐阅读
1、辣椒,是抹不去的乡愁
2、谷雨时节重走挑粮小道
3、海边绽放火红的木棉花